第五章 恢復建製撥亂治校
上海師範學院在經受了10年“文革”及6年並校的嚴重摧殘後,終於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獲得新生,迎來了教育的春天💳,全院教職員工歡欣鼓舞🥵,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復校後的6年間🙌🏿,經過撥亂反正,恢復發展🧎,678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被教育部門領導譽為“生氣勃勃🙋🏿♀️,繁榮興旺”⚡️。
第一節 為恢復發展師院群策群力
1976年10月,黨中央一舉粉碎“四人幫”📋,廣大師生員工熱烈擁護,拍手稱快,全校開展了聲勢浩大的聲討揭批“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四人幫”及其上海黨羽迫害廣大幹部、群眾的罪行罄竹難書🖕🏿🏋🏼,控拆大會聲淚俱下,怒不可遏。
在揭批“四人幫”的過程中🕰,教師和幹部更加清楚地看到🔰🔌。“四人幫”及其上海黨羽策劃5校合並的意圖✉️,是控製和利用這個陣地🎆🚴🏽,為其實現篡黨奪權陰謀服務。5校合並給教育事業造成了嚴重後果👩🏿💼,它不僅破壞了高師的合理布局,造成了中學師資隊伍的嚴重斷層🏃➡️,破壞了教學設施和大量的圖書儀器設備🚷,而且打擊了廣大知識分子和幹部的積極性。這種局面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廣大幹部和教師從振興上海教育🦻🏿、培養中學師資出發,抓住“四人幫’垮臺、“文革”結束的有利時機,為恢復上海師範學院奔走呼籲。1977年5月🤾🏿♂️,原師院的12位中年骨幹教師和中層幹部提出《關於重建華東師大和上海師院的幾點看法》的調查報告呈送教育部。還有不少幹部🤵🏽♀️、教師走訪上海市委和市府。10月,原上海師大黨委根據廣大教師和幹部的強烈要求和迫切願望🧖🏻♂️,寫報告給市委👩🏿、市府要求盡快改變678現行體製。
此事很快得到國務院、教育部、上海市委👨🏻🦽、市府及有關部門的理解與支持。1977年冬⚧🙅🏿♀️,開始建立分校籌備組,著手進行分校事宜⏏️。
1978年2月中旬🧑🏼🎄,中共上海市委下達了《關於上海師大分校的五點指示》,提出了“服從統一分配,尊重歷史狀況和照顧各校特點”的分校原則。同時指派王樂三🚶🏻♂️➡️、閻毅千、張耀忠等同誌領導師院復校工作。
同年4月1日,國務院正式批準包括上海師院在內的全國55所高等院校恢復原建製。5月13日在本市桂林路原校址門口重新掛上了“上海師範學院”校牌(仍用建校1O周年時郭沫若手書體)。5月19日召開了慶祝上海師範學院復校暨歡迎新同學大會🫷🏻,市教衛辦副主任舒文到會並講了話。不久,在“文革”期間分離出去的上海師院附中重新劃歸上海師院領導🤛🏿。飽經憂患的上海師院猶如枯木逢春,煥發出新的生機。
1978年8月6日,經上海市委、市府批準,正式建立上海師範學院黨委,並任命王樂三為黨委書記🕵🏼♀️,閻毅千、劉金鼎為黨委副書記;王樂三、劉金鼎分別兼任院長、副院長,陳育辛🪧、沈德滋👩🏽🔧、張波為副院長;郝達任學院顧問。
1980年3月,任命徐宜爾為黨委副書記✡︎,顧翔為副院長;1982中8月。任命林仲和為副院長🤸🏼。
復校初期恢復了中文、歷史、外語👬🏻、藝術(音樂及美術專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及新設的政教共10個系11個專業🍎。1983年在中學行政幹部進修班的基礎上建立教育管理系。1984年4月恢復地理系。
從1977年起,全國高等678恢復了統一招生考試製度。上海師院於1977年底招收了恢復高考後的第—屆新生2055人👩❤️👩;接著🚵🏼,於1978年8月招收了第二屆新生1310人。
連續兩屆招生3300余人,對剛復校的師院來說,面臨著多種困難,尤其突出的是開課、教學用房與理科實驗室問題。並校期間,不少教師改做其他工作,有些教師已調離678👫🏼。復校初,廣大教師懷著“一定要把‘文革’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的心情📴,熱情高漲♓️,主動承擔起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一些已經調離的教師又高興地回校任教🥈,齊心協力把全部課程開了出來。同時,“文革”期間許多教學用房遭到嚴重損壞;理科實驗室也因被迫並校幾乎破壞殆盡,不僅儀器設備被全部搬遷,連實驗室的基礎設施都被拆除🏥。復校初,僅搬回不足50萬元的陳舊儀器設備,全校沒有一個實驗室能按照教育部1977年頒布的實驗教學大綱開出實驗課👶。在市教育局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我校幹部和教職員工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全力以赴抓開學準備工作。特別是後勤職工突擊加班♉️,很快修復了教室和實驗室,確保按時開學上課。實驗室購置大量儀器設備,使理科實驗教學正常開展。
隨著全國政治局面的穩定,678的恢復⛑️,黨與行政機構的建立與健全,在“文革”中被迫中止活動的各種組織也相應恢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1978年11月,校團委召開了第三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第三屆團委會;1979年5月💨➝,校工會召開了第五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第五屆委員會;從1978年3月起,民盟、九三👨🏿🎨、民革、民進等民主黨派的基層組織先後召開會議🏄🏻,建立各自的領導機構🧚🏽♂️;1979年起相繼恢復校體育運動委員會、校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1984年3月成立了校婦女工作委員會。
第二節 撥亂反正
1978年12月,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會確定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在這之前開展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為全會在理論上思想上作準備👩🏼💼。這也是一場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與思想解放運動,對全國各條戰線包括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0年“文革”中的師院🎼,是遭受“四人幫”及其黨羽破壞的“重災區”,因此👩❤️👩,復校後的師院為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撥亂反正的任務是十分繁重的📂。
首先是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發表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重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理,尖銳地提出“四人幫”強加在人們身上的精神枷鎖還遠沒有完全解脫,對“四人幫”設置的禁區要敢於去觸及,弄清是非並提出不能拿現成的公式去限製👸🏻、宰割🌝、剪裁無限豐富的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應該勇於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鑒於該文是從根本理論上否定了“兩個凡是”這個錯誤方針,因此引起了廣泛的註意📫,並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討論🖐😒。
我院參加這一大討論,前後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真理標準”文章發表之後,於1978年8月中旬開始,黨委舉辦黨員幹部學習班𓀉🏄🏻♀️,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武器,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克服派性,增強團結➗,共同辦好新生的上海師院接著👍🏽,又在10月份多次舉行討論會。第二階段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表之後,以《公報》中關於對真理標準討論的高度評價為指針,同時貫徹上海市委宣傳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端正思想路線,補好真理標準討論這一課。黨委於1980年8月下旬🆖,舉辦了為期4天半的幹部學習班😶,集中討論了繼續深入開展真理標準討論的重大意義以及在教育戰線上如何進一步解放思想🦻🏼,從極左路線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問題。通過討論,大家明確認識到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方針;“以階級鬥爭為綱”🧑🏿💻👱🏽♂️,678“以階級鬥爭為主課🦸🏻,把678辦成無產階級專政工具”是完全錯誤的,是極左路線的表現。徹底否定了所謂“教育戰線是資產階級專了無產階級的政⛎,是‘黑線’專政;知識分子的大多數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兩個估計”✹。接著,各系科室聯系實際深入進行真理標準討論。如教育科學研究室普通教育研究組聯系建國30年來普通教育貫徹“以教學為主”的實際👮🏼♂️,進行討論與總結🪔👨🦱,並對教育戰線的一些極左謬論進行批判🧑✈️🥋。
其二是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學院采取了揭、批、查同糾正冤、假〽️、錯案相結合,同落實黨的幹部政策與知識分子政策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撥亂反正💢。為加強這一工作🤷🏼♂️,678及時成立了落實政策的專門機構。
1978年6月成立“文革”案復查辦公室,負責全校清查與復查工作。在揭💱、批、查過程中,重點清查“四人幫”及其余黨在“文革”期間插手師院運動,造成師生員工之間的嚴重分裂等問題。這對當時克服派性、增強團結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同時在清查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與事方面,認真做了定性處理工作。對1966-1976年“文革”期間,在“橫掃牛鬼蛇神”、“清理階級隊伍”及“一打三反”中遭受迫害和受到各種處理的1066名師生員工進行全面復查🫴🏻,使645人得到平反🈳,給338名幹部、教師及67名工人、學生重新作了結論✋。
1978年11月,為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院長廖世承🧑🧒🧒、副院長吳從雲💅🏿、黨委辦公室主任唐淑平等同誌先後隆重舉行平反昭雪大會暨骨灰安放儀式;各有關部門對本單位在“文革”中含冤去世的同誌也都做了平反昭雪等善後工作👨🏿🦱。同時,還清退了“文革”中的抄家物資。
1978年12月,成立落實中央55號文件(即復查“反右”案)辦公室⏬,對1957年反右鬥爭嚴重擴大化而被錯劃為“右派”的253名師生(其中教職工24名、學生229名)進行了全面復查,全部作了改正,並在一定範圍內做好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工作。
1982年3月🙍🏿,還成立歷史案復查辦公室🚣🏿♀️♚,對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各種處分的337名師生(其中教職工76名⌛️、學生261名)進行了全面復查,並對44名師生(其中教職工18名、學生26名)的問題予以改正。
落實政策的結果使不少幹部和師生員工卸下了長期來的思想包袱,心情舒暢地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文匯報》記者曾向黨委書記王樂三等校領導同誌進行采訪並於1978年9月12日用頭版頭條位置作了報導,稱上海師院通過揭批,消除隔閡🧑🏿🎨🤜,統一認識,增強團結🟢,面貌一新👩🏼🦰。
學院黨委通過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進行全面撥亂反正,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得到進一步調動,復校後各方面的工作發展很快,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某些不足。1982年7月⛹🏽♂️,市委向我院等部分高校派出黨風調查組,幫助開展十一屆三中全會決議的補課工作。
第三節 678工作重點轉移
1978年3、4月間😭🎶,中央先後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和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鄧小平同誌代表黨中央對發展我國科學、教育事業發表了重要講話🦆。科學、教育的春天來到了🧎♀️➡️。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形勢一片大好。學院的辦學方向和工作中心更加明確了🧑🏿🔬。
1979年初,學院製訂了《關於工作重點轉移的意見》🏃🏻♀️➡️,要求將678工作的重點轉移到教學上來🧑🚀,努力辦好師院。院系領導和廣大教師為了振興教育事業,補救“文革”損失🤚🏼,團結一條心,共同抓教學。為了培養又多又好的中學師資👂,采取了一系列教改措施🌒,主要有:
1.強基礎課教學與師範生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學質量。搞好基礎課教學是提高質量、實現師院培養合格師資任務的關鍵。1980年3月、1982年5月先後製訂、修訂《上海師範學院關於加強基礎課教學的若幹規定》👴,提出各系領導🔅、教師🧑🏽🚒、學生要認真抓好、教好、學好基礎課的要求,並製訂了12條措施®️,切實加強基礎課教師的培養工作,保證提高基礎課及實驗教學的質量👪,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加強學習方法指導,重視師範生的基本功(如普通話、口頭表達能力、漢語規範字㊙️、板書等)訓練,嚴格考試製度,從而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
2.設專業選修課,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復校後,在加強基礎課同時,開始開設專業選修課🐙🧑⚖️。根據678的培養目標與中學教學需要,於1980年11月、1982年5月分別製定🦟、修訂了《關於開設選修課程暫行辦法》,先在77級開始試行,然後逐步推開。專業選修課有專業提高🫙、新興學科、“文”學“理”和“理”學“文”以及其它跨系(專業)的課程。同時廣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成立各種課外小組🚎,開設學術講座👨🏿🚀,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講學🤷🏻♀️,有效地使學生擴大了知識面💂🏼,活躍了思想🏊,提高了專業水平🍫,增強了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使得各種業余愛好的學生獲得充分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
3.行多層次、多種形式辦學,適應中學和社會的需要😄。復校後,678設有本科、專科和研究生三個教育層次👵🏻。為了發展多種形式辦學,1980年成立上海師院分部(初設於盧灣中學🧝🏽,後遷龍山中學),主要接受市教育局委托,舉辦以專科為起點的中學教師脫產進修班(本科)🚊,先後設立中文、歷史、英語、數學🚣🏽♀️、政教等專業。1983年又成立夜大學,設中文、英語、數學🏌🏻🤙🏼、物理等專科專業。還接受市高教局等的委托👯♀️🦩,舉辦政工幹部大專班及助教進修班👨🏻🍼。此外,根據社會需要舉辦各類專業教學班。主要有閩、浙、贛、滬以及外貿等9所高校英語教師短訓班,全國各省市中共黨史高師進修班🕵🏿🧜,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培訓班🚲👰🏻♀️,世界文學專業進修班,理化實驗討論班,basic語言程序與設計學習班🖕🏼,全國高等量子學講習班🥄,單板機在實驗上的應用學習班等以及外國留學生漢語班。
4.本市25所678掛鉤,建立雙邊協作關系。為適應教育事業發展改革的需要,切實提高我校教育質量🧎♂️,經與區縣教育局和有關678商量🦸🏿♀️,我校與南洋模範、上海、大同🤱🏿、育才、格致等23所中學(其中15所是市、區重點678)及2所師範678建立掛鉤關系👊🏿。這項新工作👨🏻🎓,有利於我校師生有更多機會了解中學教學改革和對中學師資知識結構的要求;有利於建立良好的教育實踐基地和教改試驗基地;也有利於中學推薦高質量的學生報考師院👨🏻⚕️。同時,在教師進修鍛煉、教育科學研究🏊🏽、圖書資料等方面互相支持,從而得到有關部門與掛鉤678的歡迎。
5.改革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各系領導與教師積極開展教學研究🕞,摸索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中文系針對77級學生基礎較好、理解能力較強、學習自覺性較高的特點,貫徹因材施教原則🟧♒️。如增開選修課和講座,吸收參加科研小組👨🦽,指導寫作學術論文🧝🏽♂️🧑🦼➡️,舉辦小說評展等;數學系抓住80級“數學分析”課試點,摸索教學經驗👩🏽💻,提高教學質量;物理系采取切實措施➗,加強學生基本功訓練與能力的培養;體育系在“運動解剖學”教學中運用書寫投影儀,改進教學手段。上述做法👨🏽🦳,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改革招生辦法🏃♀️,提高生源質量。在恢復高校統一錄取新生工作後🧜🏼,我院屬於第二批招生678🕺。為提高生源質量,經市招生委員會批準💉,1980年提前招生,按第一誌願錄取。此外,郊縣師資緊缺,亟待補充➜,但市區畢業生去郊縣工作往往有諸多困難,因而招生時采取按比例錄取或定向招生辦法,以保證郊縣源源不斷補充新師資。
此外🈁,畢業論文列入教學計劃♦️,並對本科生從77級開始授予學士學位🥀。
這裏要著重提一下的是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最高層次,其任務是為國家培養高級專門人才🧑🏽🏫。高等師範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培養高校師資、改變師資素質、提高教育質量、開展科學研究的人才培養基地。
我校自1978年起開始招收研究生👆🏻,到1984年共設立25個碩士招生、專業。其中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我校有碩士授予權的專業11個:中國古代文學🌾、現代漢語、漢語文字學🎬、教育心理學💪🏿、中國古代史、世界文學📥、基礎數學、計算數學、英語語言文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
隨著工作重點轉移,環繞教學為中心任務,其他各項工作也積極展開🧏🏿♂️。
科學研究工作放到了重要位置上👄。根據1978年教育部重訂的《高校六十條》要求🔸,明確提出要把我校辦成“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使科學研究工作在辦學中的地位有了明顯提高。1978年建立了科學研究處,1979年成立了院學術委員會🧛🏼♀️,以加強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領導與管理。1983年成立古籍整理研究所和教育科學研究所🧑🏿⚖️。至1984年,還設有宋史⟹、中國近代史、外國文學、環境保護🚶♀️、食用菌、電致發光、計算機、電化學🕟🛡、應用數學等9個研究室及光催化研究組❤️。
各系科教師更是定課題、立項目,積極開展科學研究。通過科研活動,教師的學術水平得到提高,從而促進了教學工作。
1981年👨🏼⚕️🙇🏼♂️,學院為貫徹中央關於“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面向經濟建設”的戰略方針🌋,對理科科研任務的安排🩰,從4個方面進行調整:一是加強農業科學研究♉️。如“雜交水稻遺傳規律和組織培養研究”、“小麥非正倍體的研究和利用”兩課題相繼建設實驗基本手段🧟♀️;“小麥赤黴病的研究”等通過鑒定,取得效益。二是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研究🧜🥠。如在計算機👨🏼🏭、新型冷光源、鈦酸酯偶聯劑等研製方面👈🏼,開辟了較多的使用領域。三是加強環境保護研究⏪。如“上海石化總廠地面水氰根自動監測研究”、“太湖環境質量研究”和“黃浦江淡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研究”等⇒。四是加強智力投資與人才培養🏄🏿。為了更好發揮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先後與有關單位舉辦了離子電極應用方法培訓班、計算機繪圖訓練班、微生物講座等。參加學習的有千人左右,深受歡迎,有效地推動了成果的轉讓與推廣,使研究部門與應用部門雙方受益🤽🏿♀️。
我院還積極參加上海市與高校系統科技成果交易會🚶➡️,努力抓好科研成果的轉讓與推廣🦸🧑🏻。
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在撥亂反正的基礎上得到了加強。黨委明確提出,總的要求是圍繞培養目標🔃,集中力量進行熱愛社會主義🎗,堅持革命信仰✵,提高共產主義道德修養,增強組織性紀律性與勤奮學習的教育🥜。
1980年根據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和《關於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體製和隊伍建設的意見》,決定黨委由一位副書記專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並建立有關部門參加的學生思想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在加強對專職政工隊伍培養的同時🚔,還建立了專業課教師管教管導的導師製和班主任製。為了系統加強德育教育😩,成立了德育教研室,負責學生的品德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並將德育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
1979年以來🧜,678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先後開展了“真理標準討論”、“五講四美三熱愛”、“未來的人民教師從現在做起”、“學雷鋒、創三好”、“把青春獻給黨,為‘四化’作貢獻”、“學張華,做新一代大學生”👩🏭、“學習張海迪,象她那樣學習🧑🏼💼、工作和生活”🚶♀️、“學習現代科學📓,爭做‘四有’人才”等教育活動,並組織學生去延安、井崗山、韶山、蘭考等地訪問考察☠️♥️,搞得生動活潑,卓有成效。《人民日報》曾在頭版發表題為《把思想教育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上海師範學院黨委實事求是🖤,正確對待學生提出的問題》的報導。
不僅教學部門🏌🏼♂️,而且行政管理、後勤服務等方面都為提高教育質量▪️,培養中學合格師資、“四有”新型人才而努力工作🐷🙋🏽♀️。
圖書館建設復校後有很大發展,“文革”前藏書76萬冊(包括外文圖書5.8萬冊),1978年復校初為101萬冊(包括外文圖書7.3萬冊),到了1984年,已發展到128萬冊(包括外文圖書12萬冊)👈🏿。增設了外文書刊閱覽室、聽音室🪖,增添了電子計算機房以及復印✍️、縮微等現代化設備🙎🏼♀️。
後勤總務部門為了保證教學、科研的順利進行,做了大量工作。基本建設每年都有一批新建築竣工投入使用。其中有第二教學大樓(9035平方米)👍🏻,教工食堂與招待食堂(1067平方米)👩🏽🦰,
還新建了9幢教職工宿舍(總面積為14861平方米)𓀗。後勤管理工作進行了改革🙋🏿♂️。食堂率先實行半企業化管理🖖🏻🧔♀️,建立崗位責任製,健全考勤獎勵製,實行多勞多得,調動了炊管人員積極性,他們努力增加花色品種,改善服務態度🍓,受到普遍稱贊🔝。
1982年成立科技開發中心,其任務是組織與協調人才培訓與科技開發工作🧑🏿🍳👵🏻。人才培訓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在校內舉辦各種培訓班🧈,為各地培訓急需人才🏌🏼♂️;同時派出人員到校外建立教學基地🛩,分別去江蘇無錫縣與廣東珠海市白藤湖辦學🃏。科技開發方面主要是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所得的收入用來改善教職工福利及改善辦學條件。
1983年底🐋,院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由於年齡到線🏚,經市委批準🏄🏻♀️,王樂三、閻毅千、陳育辛、張波等先後離休;郝達因已離休不再任顧問;沈德滋退居二線,擔任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市委🌟、市府任命劉金鼎任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卞祥椿任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徐宜爾任黨委副書記🌩,朱鴻鶚任院長,顧翔、陳祥元、林仲和任副院長。各部🙍🏼♀️、處、系🔬、所室幹部也有所調整。
第四節 可喜的收獲
復校6年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實事求是🟣,解放思想,678的教學、科研等各項工作有了很大進步🦾,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績🧼。6年中培養本、專科生8000余名,研究生83名。這批學生文化基礎比較紮實👨❤️💋👨,又經過“文革”的磨難,深知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因此,在校幾年中政治上積極進取,業務上刻苦鉆研,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國家急需人才。
這批學生中,有的被評為全國或上海市“三好學生”🎡;有的畢業論文得到專家的好評🥼。77級學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數多達50名。有的2年學完4年大學課程🤜🏼🏏,並以成績冠群被國內外名牌大學爭相錄取為碩士研究生☝🏼,爾後又在獲諾貝爾獎金的教授指導下🏌🏽♂️,再次以優異成績通過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有的研究生去國外繼續學習,在博士學位考試中成績特別突出👏🏽🧏🏼♀️,受到導師贊揚😗。有的發表了具有較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而受到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重視。
這批學生畢業後🤘🏿,絕大多數分配在教育戰線,他們工作認真踏實,開拓奮進,做出了顯著成績。許多人已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幹👐🏻,有的已被評為全國或市先進;有的被晉升為高級職稱;有的獲上海市“高教精英”提名人獎🚴🏼♀️。還有的被委以重任,選入領導崗位。
6年來,我院科研成果累累。據統計,1979——1984年🫴🏽,每年文、理科研項目(主要是自選課題)都在200項左右🕓,其中市高教局或中央與地方有關部🌹、委👩🏽🦳📂、局下達的文理科重點科研項目總計有139項📄。
文💙、理科獲獎的代表性項目,有程應主標校的《續資治通鑒長編》,魏建猷主編的《中國近代史詞典》,孫遜的《<紅樓夢>脂評初探》,燕國材的《先秦心理思想研究》,邵伯周的《<呐喊>、<彷徨>藝術特色探索》,陳永誌的《試論<女神>》,郭豫明的《撚軍起義》,鄭燦輝等的《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章柳泉的《中國書院史話》🧙🏼♀️🚶➡️,王玲等的《上海市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調查與研究》,楊慶堯的“深層發酵培養菌絲體栽培食用菌新工藝的研究”,葛葆矽的“毛主席紀念堂工程——場致發光屏”🤛🏻,費鶴良的“《壽命試驗和加速壽命試驗數據處理方法》部標準”,章宗穰等的“金屬陽極含銥中間層高氧超塗層”🖕🏽,李克昌等的“小麥腐鐮刀菌種類、分布及致病性研究”⛑️,李景錕等的“武昌東湖環境質性評價”等。
另外,校辦廠試製的“lz-1型金屬連續註射器”被國家經委評為1983年優秀新產品🧓💺。
這個時期的學術活動十分活躍👷🏻♂️。由我院舉辦的全國性學術會議主要有:1980年10月召開的宋史研究會成立大會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個斷代史研究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羅竹風(市社聯常務副主席)🧄、周谷城(中國史學會主席團執行主席、上海歷史學會會長)、鄧廣銘、譚其驤、吳澤(分別為北大、復旦🙅🏽♀️、華東師大歷史系主任)🙀、陳樂素(暨南大學教授)等。我院程應介紹研究會籌備經過🐚,並當選該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該會的常設機構設在我院👸;1982年10月召開的全國第三屆《紅樓夢》學術討論會。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的著名專家教授馮其庸(全國紅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周汝昌、端木蕻良♻、吳曉玲🫓🛞、李希凡、周紹良等。會議期間,院圖書館舉辦了“紅樓夢圖書資料展覽會”(並拍成錄像教學片),為紅學家們提供了珍貴的研究資料。整個會議受到代表們的稱贊。紅學家周汝昌稱贊“師院對《紅樓夢》研究很有水平,展覽會內容豐富紮實,這樣重大的會放在師院舉行完全是有基礎的🙅🏼。”
這個時期678的學術刊物有: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於1979年9月在中斷了10余年之後恢復出版(季刊)🫵🏻;1980年自然科學版出版(至1982年為半年刊,之後改為季刊)。學報以容量大🫣、欄目多、觀點新🚶♂️➡️、資料翔實、論證嚴謹及科學性、應用性、師範性較強為特色而贏得國內外學術界好評。由數學系主編的《中學數學教學》與教育科學所編譯的《外國中小學教育》🐬,均於1979年創刊,分別在1982、1983年經市有關部門批準在全國公開發行,具有師範性等特色,受到全國廣大讀者好評。《高等678文科學報文摘》,由國家教委委托上海市高教局和我校主辦並與上海5所高校合辦的國家級刊物🤸🏼♂️,於1984年初正式創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它收集提煉400余種高校文科學報所載論文的精華,集中高校文科科研的優秀成果,反映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動態💆🏿♀️,它具有指導思想明確、欄目眾多、檢索現代化等特點,以“新、深👮♀️、爭”的編輯宗旨體現貫徹“雙百方針”,受到中央領導部門和學術界的重視與好評,被譽為“社會科學的袖珍地圖”。
這個時期🍟,我院在體育🪬、藝術、衛生、服務等方面也出了不少優秀成績與成果,在本市和全國有一定影響。在體育方面,有的學生在華東地區7院校體育系田徑對抗賽的跳高項目中成績優異,成為我院第二個獲運動健將稱號(第一個是獲自行車運動健將的稱號)🏋🏽🔎;有的學生在南京師院舉辦的田徑10項全能邀請賽上打破首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男子10項全能的紀錄🧘🏽♂️;有的學生破市大學生100米🏋🏻♀️、200米👨🏻🔧、跳高等紀錄🤳🏼;有的學生在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獲雙人對打🤾、個人表演兩項金牌。院體操隊、籃球隊🏛、遊泳隊在市大學生比賽中先後獲女子自由體操和男子籃球賽冠軍🧑🏽,遊泳賽男子甲組團體總分第二名及蝶泳冠軍;體育系武術隊在上海市武術比賽中獲23個項目中的20個冠軍🚒。有的教工在市教工遊泳賽中獲兩項冠軍。在藝術方面,有大學生藝術團的獨幕話劇《思鄉曲》⚫️、《春之歌》,歌劇《萊茵河畔的歌聲》🔅;音樂專業的男女聲三重唱💻,女聲獨唱、歌曲《你會成功》、舞蹈《起跑線上》等↘️,還參加“上海之春”演出;美術專業的國畫《嬉》、木刻《我們定要戰取光明》、油畫《晨光》等。其中有的獲全國或上海市大學生匯演一等獎🙎🏼、上海市民歌比賽一等獎或創作一等獎💇🏿♂️;有的入選參加法國美展或全國美展、版畫展並獲獎。在為教學🫵🏼、科研與師生生活服務方面🍃,我院圖書館被評為全國高校系統先進圖書館🧔🏽♂️,我院食堂獲市高校系統先進食堂稱號💇。此外,在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中👩🏽🦰📣,我院多次被評為愛國衛生先進集體🫰🏻🕵🏻♂️、綠化先進單位和文明單位🏄♀️。
復校以來的6年中,我校各項工作進展很快👨🏿🌾,成績顯著,這是因為:
(一)恢復建製,群情激奮🧕,辦學積極性空前高漲。“文革”10年浩劫👩🏽🏫,廣大幹部和教職員工歷盡磨難,飽受艱辛。粉碎“四人幫”,678喜獲新生,全面撥亂反正,砸掉精神枷鎖💌👨🏻🎓,人們從心底裏迸發出一股不可估量的熱情和力量🍞。“一定要上海師院辦好”💿🍺,“一定要把新一代師資培養好”🏋️♂️,“一定要把‘文革’中的損失彌補回來”,已成為廣大幹部和教職員工的共同心聲和一致願望👳。於是678裏出現了不怕困難、勇挑重擔、團結奮鬥、爭取勝利的動人情景,各項工作得到順利而迅速的展開。
(二)撥亂反正,重點轉移,辦學方向進一步明確🫡。“文革”中是非顛倒,黑白混淆,教育遭到嚴重破壞。通過“真理標準”討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撥亂反正🛠🙋🏼♀️,總結經驗🤴🏻,幹部和教職員工思想認識大為提高🍠。高等師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為基礎教育服務;678必須以教學為中心,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多出人才,出好人才;678必須尊重教師,依靠教師🥓,發揮教師作用🍰🏋🏼♂️。思想提高了,方向明確了,重點轉移了😛🧤,師範教育開始得到蓬勃健康的發展🧉。
(三)改革開放,促進發展,678各項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校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改革開放,促進發展,招生規模擴大,辦學層次增加,辦學形式多樣👋🏿,教學質量提高🦵,科研碩果累累,師資人才輩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績🏄🏿♀️。正如市高教局領導所肯定的那樣:“上海師院註意端正辦學指導思想👨🏼🎓,在師範教育和教學研究、古籍整理、電致發光、《紅樓夢》研究等方面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四)“三個面向”,迎接挑戰,努力開創新局面🤷。1983年10月🤲🏻,鄧小平同誌發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示,指明了教育的重要戰略地位✊🏻,人才培養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方向,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這大大鼓舞了全校師生員工。大家決心要抓住有利時機🧪,貫徹“三個面向”的方針,辦好師範教育,造就更多人才,開創新局面,作出新貢獻。